: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024年。回首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持续奋斗的一年,天津大学隆重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023年是天津大学实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本报如约推出“2023年天津大学新闻大事件盘点”,与大家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悦与荣耀。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校实现“十四五”期间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23日,大会开幕会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作了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校长金东寒主持大会。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代表天津市委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朱保江受教育部党组委托向大会发表视频讲话。
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代表们忠实履行职责,认真严肃行使民主权利,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审议了上届党委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就未来5年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24日,大会举行闭幕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天津大学委员会和中国天津大学委员会。随后召开的中国天津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党委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杨贤金同志为党委书记,通过了新一届纪委选举产生的纪委书记、副书记人选。
大会提出了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让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加壮大,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更加显著,校园治理与服务保障更加智能高效,学校文化更加自信、开放、从容,基本形成人才辈出、大师汇聚、贡献卓越、声誉卓著的生动局面。会后,各学院师生代表认真组织、学习领会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主动将大会精神融入工作学习中,为下个5年征程凝心聚力、昂扬奋进。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天大作为第一批参加单位,于3 - 8月集中开展了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党委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一总要求,紧扣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5个方面目标,聚焦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问题,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专项方案,设计了5个专题、48项学习内容,邀请专家开展理论辅导报告85场次;举办“我们这十年”学校事业发展成就展,组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智能电网团队和天津楷模王东坡教授事迹报告会;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讲授专题党课300余次,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校实际围绕12个题目、处级干部细化延伸至310个题目开展调研,形成了“同题共答”、相互支撑的体系。学校党委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紧紧围绕6个方面突出问题和中央指导组反馈的14个重点问题,细化各类问题80个,提出工作措施97条。各院级党组织通过调研梳理问题888个,提出解决措施1026项,制定、修订工作制度185个,把调研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实在在成果。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门会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大学承办。2023年有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
6月9日,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启动仪式在天津港举行。8月11-13日,大赛天津赛区比赛在天大举行,有79所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60747个项目参赛,参赛学生达283158人次,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创新形式,与天开园深度链接,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2月3 - 6日,大赛各赛道金奖争夺赛在天大举行,参赛选手展开了精彩角逐,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12月6日,大赛冠军争夺赛、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暨落地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出席相关活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出席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怀进鹏、张工一行还参观了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成果展、大赛成果展。
在本届大赛中,天津大学有11个国内主赛道项目、3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11个产业赛道项目及推荐的11个国际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最终斩获23项金奖(国际项目5项),获得金奖总数第一名,并第一次站上了冠军争夺赛舞台,均取得历史突破。
5月18日,天开园开园,天津大学首批遴选了28个硬核项目入驻,募集了3600万元创新创业奖金,以“求是”“求实”的实干姿态,深度参与天开园建设,为科创天津贡献天大的力量。同时,天大也用一系列“第一”推进天开园建设:开出天开园第一笔发票,提请天开园第一个知识产权申请,签订天开园第一个技术开发合同、第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等。
截至年底,天大已有68个优质项目入驻天开园,其中,学校在职教师企业37家、校友企业15家、学生企业8家,与天大教师合作企业8家。
天津大学调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成员单位,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成员单位增至15个,审议发布了《天津大学2023年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暑期,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带队赴宕昌考察,出席定点帮扶宕昌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座谈会,为大寨村“乡村振兴”讲习所揭牌。天大全年共派出干部师生463人次前往宕昌推动帮扶。
九游体育官网
学校坚持教育启智:支教团成员赴宕昌开展支教服务,调动校内外资源捐款捐物合计25.27万元,建成“梦想电脑教室”“理想充电站图书角”,培训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专技人才6000多人次。学校坚持科技赋能:继续投入150万元科研经费设立“乡村振兴”项目,推动“振兴号”饮水净化系统,保障19.2万人的饮水安全,推广“变废为肥”环境解决方案,案例《科技赋能变“废”为“肥” 呵护宕昌绿水青山》获评教育部第七届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第一名。学校坚持示范引领:对大寨村海棠广场进行绿化美化,帮扶车间新推出黄芪茶、足浴包等产业项目,成立“大寨乡村振兴讲习所”,并挂牌“陇南市基层理论宣讲面对面示范点”。
我校致力于强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牵头搭建平台、汇聚育人力量,形成了一套具有天大特色的学生社区育人工作体系。
学校推动“三全五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学生社区落实落地,推进育人力量进驻社区,校院各级领导干部、学科专家及“五老”先生常态化走进社区,在社区大家庭中发挥“家长”作用。我校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学生社区新建团辅室、生涯教育体验空间、辅导员工作室、党团活动室、“师友导师”谈心谈话室、多功能活动室、瑜伽室等,推动育人资源全面汇聚;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我校全面实施“师友导师”计划以来,以宿舍为单位,为所有本科新生配备“师友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培养学生骨干,鼓励学生党员团员亮身份、做表率、长才干,激发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在学生社区组织宣教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学生生活场景,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学校通过师德集中学习、选树优秀典型引领学习、组织系列活动体验学习等不同方式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5月,校党委下发了《关于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向王东坡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王东坡同志忠诚坚定、献身使命的爱国精神,立德树人、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造福人民的奋斗精神,做“四有”好老师。王东坡同志被追授“天津大学优秀员”和“天津楷模”。
学校举办了天津大学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大会,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养成。我校连续3次上榜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本年度“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还通过举办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暨新教师入职仪式、师德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推动师德师风工作走深走实。
2023年,学校持续优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综合性学科布局, 6个学科群入选新一批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8月,天大学科交叉中心迎来首批76名博士研究生新生;大力推动“储能技术”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建成全国首批储能微专业和培训平台。
在第三方学科排名中,天大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工程学科领域继续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其中经济与商业学科领域首次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14个学科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其中建筑与建造环境位居全球第30名;36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其中化学工程等3个学科位居全球前10名。
文科建设成效显著,冯骥才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重磅文章《非遗学原理》;天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其中一等奖10项;6家智库入选第四批天津市高校智库,5项案例、17项成果获中国智库索引年度案例、成果评选推荐;《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被列入外交部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与《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
学校医科事业高质量发展,医学院、药学院、生命学院组建新的“医学部”;学校首个牵头的教育部“101计划”(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正式启动;获批新增神经重症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等;2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1名教授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发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指令集高速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
从202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全面启用了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正式发布“天津大学领航计划”。该计划对学生发展的5个维度,即思想引领、全人培养、强基固本、能力提升、卓越发展开展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教育,以期自主培养一大批领航青年、领航时代、领航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领航计划”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范式,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标杆意识,着力解决了培养方案总学分过高、课程分类不明晰等结构性问题,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在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分级分类教学、夯实学科基础、构建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突出创新性与高阶性,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互融互通的课程体系,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领航计划”为纲,学校还同时提出了“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和“教材高质量建设行动”,与“领航计划”共同构建天津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i”体系。
7月24日,天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新工科教育”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近年来,天大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提出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划定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构建“学校-区域-全国-世界”四级实施体系,率先设计并实施了跨界融合、集成共享、系统创新的“天大方案”,产生重要示范辐射效应。以“天大方案”为代表的新工科教育“中国方案”带动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正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内涵上实质等效的全球新工科教育的中国模式。
天大坚持“与未来合作”,重构了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持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以“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为着力点,通过交叉科研平台、交叉研究领域、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生源和交叉知识“五维并举”,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工程教育组织模式创新变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2023年是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年”,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4月25日,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并于9月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学校入选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10月举行天津大学“国优计划”签约仪式暨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与天津市5所重点中学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工程硕博士专项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实践环节落实;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1项,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居首。
学校连续5年实现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零失误;完成3批200余门研究生核心课程的督导建设和验收,评选首批优秀核心课程25门;10名导师获评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获批临床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风景园林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储能科学与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高质量承办了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争鸣”院长圆桌会议等。
天大坚持创新引领,努力贡献一流科研成果,为科创中国贡献“天大”力量,如突破了丙烯生产新工艺,助力化工绿色低碳化转型,成功研发高性能5G多频段多标准兼容毫米波芯片套片,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射频电磁场优化EDA软件等。
2023,学校牵头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1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项、重点类项目2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度天津市科技奖一等奖及以上17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15项,创历史新高;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土建工程已完成联合验收,工艺设备顺利安装调试;水利、内燃动力2个实验室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新增获批建设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与南开区、津南区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造天大创新创业生态;发布《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优化拓展全球合作网络,深化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建设,高级别团组互访频繁,7国驻华大使来访,不断扩大全球朋友圈;主办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产学研用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和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首届海洋技术东盟本科生专班,承办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计算机、储能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分会场;多次派代表团赴欧洲、东盟国家知名高校及企业访问交流,出席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泰晤士高教2023年亚洲大学峰会等;举办“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胜任力”国际暑期学校,汇集33个国家近250所高校千余名学生;主办“未来工程师领导力与创新学院”项目。
天大福州国际校区于9月19日全面启用;深圳学院高质量推进新校区及“近零碳”校园建设,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开放共享的国际教育平台。学校开始积极筹建天津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国教学院获首批专用于来华留学教育基金捐赠500万元;建成了来华留学国情教育虚拟现实教育教学中心和国情教育教师团队;天津大学HSK(汉考国际)考点获评2023年国际中文考试优秀考点。
学校多次召开就业工作推动会,继续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面向重点就业单位拓展岗位;强化就业价值引领,构建覆盖全程的生涯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寻梦励志名企行”“周末职行大篷车”等实习实践项目,举办“闪亮的日子”就业典型巡礼,引导学生坚守“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强化人才输送布局布点,开展“凤栖津门”专项行动,通过天津名企行、津门名企讲堂,引导学生知津、爱津、留津;开展“五湖四海”等专项行动,科学谋划学校在各地的人才布局;举办“万企进校园”、就业促进周等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各类服务,加强统筹,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
学校超过65%毕业生选择赴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我校张金利教授、邓韶辉校友获评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学校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系统优化学校人才计划体系,强化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基础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在化工学院和数学学院等单位推进一院一策、人才特区等差异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专职研究队伍建设,出台《天津大学专职研究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增强工科专业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出台《天津大学异地研究院人员聘用办法》,建立健全异地研究院人员聘用体系;扎实推进博士后队伍建设,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列全国高校首位;探索构建校院两级团队建设机制、冠名教授制度、跨学院联合聘任制度、学术休假制度、请假制度等人事制度体系;实体化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职工全职业生涯培训体系。学校新增14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2位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首获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2个团队入选天津市首批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
学校加强服务支撑系列队伍建设,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质性探索实施管理岗宽带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岗位激励导向,加大对优秀青年管理干部的激励;全面落实新时代辅导员队伍综合改革方案,出台《天津大学遴选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出台《天津大学校内人员转岗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实施方案》《天津大学关于加强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启动管理、辅导员及专技系列人员招聘,为学校遴选补充优秀服务支撑人员。
学校同心同向凝聚校友力量,于4月在江苏常州举行天津大学第十二届世界校友代表大会。海内外61个地方校友会的校友代表及在校师生代表近600人共襄盛会,汇聚了“天大人”的磅礴之力,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学校加强校友信息化建设,推出专属校友卡,2023年累计注册逾19万人,提供15万人次进出校、5千人次进出图书馆服务。各地校友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母校事业发展。
学校集资集智深化创新生态,举办第五届天津大学“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设置了6大“行业赛道”,吸引了227个项目参赛;召开第四届天津大学七里台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发布了规模5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创投基金;在友谊湖畔建成新的校友之家,接待各级校友返校活动,打造校友的心灵港湾。
校友反哺共话立德树人。在优秀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设立了1200万元“天大辅导员”基金,在全国首聘民营企业家任创业学院院长,刘毅校友担任宣怀学院院长。
学校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2023年完成“双一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建设任务中期自评及天津大学大学文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体系。
学校聚焦文化自强,着力打造文化窗口,于3月启动了院馆院史院志建设,立项支持了17个学院的21个项目,2023年已建成或改造院史展览馆4个、院史数字展览馆3个。《打造高水平院史馆群,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项目获教育部首批“场馆育人作用开发”立项。
学校推动文化与校史研究,出版5部文化书籍,举办“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出席全国大学文化类、校史类等学术论坛,进行校史资料调研,聚焦130周年校庆产出文化研究书籍;擦亮校园文化名片,以“繁花与共”为主题举办2023“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吸引8万人来校共赏海棠,举办第五届“红叶季”活动,坚持8年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组织“天大读书月”系列活动,持续增强天大形象在海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开创文明校园建设新局面,顺利通过2021-2023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园考查,入选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候选名单。
9月18日晚,由市文明办、市文联、和平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强国复兴有我 歌唱伟大祖...
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汽车依然跑出加速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10日发布的...
“魏老师您好,您在青海的学生很想您。”教师节这天,青海民族大学学生完玛吉和同...